台山市的华侨建筑,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中国侨都的文化版图上。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文化的瑰宝。
谭楚明,一位土生土长的台山人,自幼便对家乡的华侨建筑充满浓厚兴趣,长期致力于研究台山华侨历史文化。2005年,他开始聚焦台山华侨建筑。
近20年来,他用双脚丈量了台山市17个镇(街)的每一条村落,拍摄了逾20万张照片。他的辛勤付出,最终凝结成一部厚重的《台山华侨建筑》一书,于去年10月公开出版。
《台山华侨建筑》不仅是一部关于建筑的著作,更是一部关于历史、文化和情感的记录。谭楚明通过实地拍摄和深入研究,展现了台山华侨建筑的独特魅力。
“拍摄这些照片有什么价值?”谭楚明表示,拍摄华侨建筑,一是有文化价值。华侨建筑作为华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,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,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演变和多元文化的交融,具有独到的美学意义。二是有历史价值。华侨建筑作为侨乡文化的“固体雕塑”,见证了特定时期华侨的奋斗历程、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,具有不可多得、不可复制的独特作用。三是有宣传教育价值。通过图像的展示、流传,能引起各方重视,加深对华侨建筑丰富内涵的了解,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,延续其生命力。四是有遗产价值。一些华侨建筑可能会因年代久远而消失,但拍摄下来的照片可以留下永恒的印记。
这本书选用的1700张照片,是他在台山大地进行田野调查,用自然光实地拍摄的,文字说明是对现场记录进行整理,根据参考资料编写而成
“留得轩檐在,春来待燕归。”现在,台山人保护华侨建筑的意识不断增强,参与保护华侨建筑的人越来越多,我们可以相信,文物(华侨建筑)保护将会演变成本土文化,成为侨乡文明的一部分。
《台山华侨建筑》不仅唤起了人们的记忆,也唤醒了台山市一批沉睡多年的华侨建筑,特别是在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过程中,一批古老华侨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活化利用。
本期影像选取了谭楚明的部分作品
与广大读者一起
领略台山华侨建筑的独特魅力
△白沙镇龙安村水泥雕是台山华侨建筑的一大特色。
△白沙镇千秋里拱券,充分体现了华侨建筑的中西合璧。
△北陡镇琴溪古桥
△承办银信业务的台城岭海银行有限公司旧址
△冲蒌镇龙塘村平石家塾保存完好
△端芬镇龙潮村瓚传家塾风韵犹存
△白沙镇墨林村倒影水中,美丽如画
△白沙镇光耀水中碉楼美丽动人
△活化前的台城官步村翘庐1922
△修旧如旧、活化利用做民宿的台城官步村翘庐1922
△建于1927年的白沙镇健康路骑楼群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
△端芬镇汀江墟(梅家大院)成了天然影棚,多部电影在此拍摄
△水步镇下洞双龙村耀庐、璧庐
△具有代表性的斗山镇田稠村巍开赵公祠
△台山一中教学大楼雄姿
△水步镇下洞双龙村居仁别墅1931年绘制的壁画,也是台山华侨建筑的特色之一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、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、知识产权等问题,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联系方式:0750-5565827邮件:tssxzzx@jiangmen.gov.cn